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上丨丨薄)严装(后/汉)
(书清河王庆传庆小心恭孝每朝谒陵庙常夜分丨丨衣冠待明/又方术传光和元年十月 韩说
言于灵帝云其晦日必食乞百官)
(丨丨帝从之果如其言李白诗槌钟速丨丨伐/鼓启重城顾瑛诗佳人美无度丨丨径 (第 4a 页)
 颁正典(曾巩谢历日表循用丨/丨之丨宠贻分土之官)换衣典(陆游幽栖诗新寒丨/丨丨间日借书观)堂溪

 典(后汉书蔡邕传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丨丨丨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 韩说
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
 (六经文字/灵帝许之)
 
 
 
 
 
御定佩文韵府卷四十六之一 (第 48b 页)
郡县赋敛递相赇赂)海左(后汉书仲长统传抗/志山栖游心丨丨)章左(后汉书/蔡邕传)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 韩说
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丨丨帝嘉其才高)
表左(后汉书蔡邕 (第 3a 页)
 (丨/)凫胫续(庄子丨丨虽/短丨之则悲)

增缉续(诗授几有缉御笺丨犹丨也御侍/也疏丨丨者连续之故丨犹丨也)连续(见上潘岳悼亡赋/听辙人之唱筹来)
(声叫以丨丨闻冬夜之/恒长何此夕之一促)继续(礼记孟夏继长增高疏是月草木/蕃庑王者施化当丨丨长养之)
(礼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疏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
(为袍裘丨丨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后汉书庐植传植徵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 韩说
等并在东观校中)
(书五经记传丨丨汉记云笈/七签淘炼神气丨丨年命)更续(周礼巾车岁时/丨丨共其币车) (第 16a 页)
天文道术以高第者补之繇是酺对第一拜尚

卢植为庐江太守岁馀复徵拜议郎与諌议大夫马日
磾议郎蔡邕杨彪 韩说
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
补续汉纪灵帝以非急务转为侍中迁尚书
潘勖献帝时为尚书郎迁右丞诏以勖前在二千 (第 37b 页)
人俗皆已详备前书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
西域传皆安帝命班勇所记云
蔡邕灵帝时为议郎在东观与卢植 韩说
等撰补后汉
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及徙朔方居五原因上书自陈
奏其所著十意曰朔方髡钳徒臣邕稽首再拜上书皇 (第 6a 页)
诗左
氏周礼各有传记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
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
邕杨彪 韩说
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纪传补续汉记
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
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 (第 25a 页)

韩说
太史令单飏(堂溪姓也典字子度/颍川人为西鄂长)奏求正定六经
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于太学门 (第 25b 页)

韩说
会稽山阴人也博通五经举孝廉
魏公孙瓒辽西令支人也以孝廉为郎
陶谦字恭祖少好学为诸生仕州郡举茂才除卢令 (第 13a 页)
不就
公沙穆习韩诗公羊春秋尤锐思河雒推步之术位至
辽东属国都尉
樊志张汉中南郑人也博学多通隐身不仕 韩说
博通五经尤善图纬之学仕至江夏太守 (第 4b 页)
命卖饼北海市中孙嵩游市见岐遂以俱归嵩
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飨之极欢藏
岐复壁中数年位太常 韩说
举孝廉与议郎蔡邕友善位江夏太守
王烈太原人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
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 (第 14a 页)
仪与秦亲张仪去楚因遂之 韩说
韩王曰韩地险恶山
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饭菽藿羹一岁不
收民不餍糟糠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料大 (第 6a 页)
头吟之属是也)
(水经注榖水又东径国子太学石经北蔡邕以嘉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磾义郎张训 韩说)
(
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
(取正焉及 (第 47a 页)
(远甚恩崇者议积位厚者衅速故月满/必亏日中则移时不再来荣难久藉)
梁王(战国策丨丨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韩说
苑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丨丨梁王之臣曰 子顾谓左右) (第 10b 页)
易林东行丨丨丧其犬马南)
(求骅骝失车林下身杜甫述怀/诗今夏草木长脱 得丨丨)
西驰(战国策苏代为 韩说
秦王曰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秦韩之交伏轼结靷丨丨者未有一)
(人言善韩者也伏轼结靷东驰者未有一 (第 67a 页)
分柝故与丨丨之文)
(不同也丨丨天子所藏之书也蔡后汉书卢植传徵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 邕杨彪 韩说
等并在)
(东观校丨丨五经/记传补续汉记)
中议(金史百官志吏部正五品上曰丨丨大夫中曰中/宪大夫下曰 (第 64b 页)
班丨丨郑忽以)
(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
后汉(春秋正义序见前汉下补后汉书蔡邕传邕前在/东观与卢植 韩说
等撰 丨丨记会遭事流离不)
(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惑宋书乐志见前/汉下 魏书释老志昔丨丨 (第 8b 页)
日磾张驯 韩说
单飏等正定诸经今公羊论语之后
惟堂溪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有赵域刘弘张文苏
陵傅桢左立孙表数人窃意其间必 …… (第 16a 页)
  蔡邕建宁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
文学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
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諌议大夫马日磾议
郎张驯 韩说
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
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 …… (第 17a 页)
  卢植为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

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
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
多回穴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贱为之
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
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
得庶裁定圣典刋正碑文岁馀徵拜议郎与谏议大
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 韩说
等并在东观校中书
五经记传(后汉书卢植传) …… (第 17b 页)
  谷水又东径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

学记云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虞氏
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周人
之东胶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
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
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嘉平四年
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磾议郎张驯 韩说
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 …… (第 22a 页)
其下碑
石四十八枚广三十馀丈魏文帝又刋典论六碑附
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
碑载蔡邕 韩说
高堂溪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
外门中今二碑别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
八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 (第 23b 页)
缺已甚宋敏求洛阳记云汉灵帝诏诸儒
正定五经刋石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棠溪
典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 韩说
太史令单飏等
奏定六经刋于碑后诸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衢其碑为
古 …… (第 2b 页)
  延熹五经 后汉蔡邕传及张驯传皆云奏求正定
六经文字而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儒林传
序云诏诸儒正定五经刻于石碑卢植传云时始立
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李巡传云乃白帝与诸儒
共刻五经文于石考邕传注引洛阳记亦祇有尚书
周易公羊传礼记论语晋羊欣笔法魏郦元水经注
亦祇言五经意熹平四年邕等所奏求正定者六经

暨光和六年书丹立石祇五经耳

  书碑姓氏蔡邕传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
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 韩说
太史令单飏
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堂溪典见延笃传注马日磾见孔融传注张驯在儒林传 (第 21a 页)
韩说
单飏在方术传)洪适𨽻释石经论语残碑末一行有云诏
书与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孙表黄伯思东观馀论石
经公羊残 (第 21a 页)
  唐石经

  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经文于太学讲堂此初刻
也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议郎张
韩说
太史令单飏求正定六经文字帝许之邕乃
书丹刻石立于大学门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
篆𨽻三体石经古文用 (第 17a 页)
  臣闻在昔汉氏营求坠典绍隆儒雅矫正人伦坦王道
于甚夷补帝载之将坏献书辟路蠹简复编百年之间
六艺渐备爰徵儒士传业诸生肇以烬馀始于口占逮
移简札文兼隶古而一经旨义章句数家虽讲解不停
第矛盾胶固各从师禀勿辨是非自武帝而及熹平仅
更数世驳杂滋甚异端蜂起兰台纳赂为改漆书俾类

私家所传于是古道无据议郎蔡邕张驯 韩说
堂溪典
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太史令单飏等奏希
正定乃以古篆隶参配相检邕自书丹就金石刻列诸
庠序 (第 7b 页)